2020年9月22日习主席在联大会议上向世界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城市的温室气体减排,往往集中于住宅、建材、商业建筑、废弃物、交通运输等领域,这些与传统建筑工程类项目关系 较为紧密。“相关政策落地未来会对建筑工程行业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呢?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与碳排放权。
1、什么是碳达锋、碳中和与碳排放权?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2015年12月,近200个缔约方共同通过了《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对2020年后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行动安排。这一协议的主要目标是将21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之内,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控制在1.5℃之内。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开始结束,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
碳排放权:碳排放权是指在满足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每个企业都有二氧化碳排放限定指标,有效减排的企业,将多余指标出售获取收益;而那些超标排放的企业,就需要花钱购买指标。这样的做法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自己产品的碳排放达到一定的标准,甚至超过这个标准,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2、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作为我国落实“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
2021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以下简称《意见》)。作为“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是“双碳”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总体部署。统筹提出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工业领域降碳绿色发展、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建筑工程行业的确是碳排放大户。《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建筑工程领域的减碳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对全方位迈向低碳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当前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建筑工程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链条长、环节多、精准管理难。我国建筑业传统生产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新增建筑的工程建设每年产生的碳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18%,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及现场施工过程中。
(二)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我国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2020年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224433万平方米。不少既有建筑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现状。
(三)大规模基建远未结束。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碳排放量在未来10年内仍会有所攀升。实现碳达峰,建筑行业节能减碳面临重大挑战。
4、 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全行业转型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推动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按照《行动方案》建筑工程行业在未来将从赋能、节能、产能三条途径助力“双碳”落地。
(一)新能源建设需求爆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工业领域降碳绿色发展、建筑领域降碳节能进行总体部署,建筑工程行业作为项目承揽、工程承建方,会带来新的增长点。
1、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
2、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已纳入规划、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
3、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4、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
(二)节能建筑成为未来方向:新建建筑的设计、材料生产、施工建造等环节,都必须加大低碳化的考量。
我国建筑产业链碳减排压力大,发展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实现“双碳”有效手段。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配式建筑有效降碳装配式建筑在建材生产阶段与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有明显优势。在“双碳”目标下,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具备低碳排放强度,尤其是钢结构建筑有望在建筑业“碳中和“进程中迎来加速发展。
还有很多企业在积极探索被动房建设。被动房是指通过节能设计并依靠自身优越的保温性及气密性,从建筑技术层面综合利用太阳、照明、人体和电器散热等所有自然得热的方式配以置换式新风系统,实现室内恒温、恒湿、恒氧。
(三)利用建筑生产能源:2021年11月25日,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立面、车棚顶面等适宜场地空间,安装光电转换效率高的光伏发电设施。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力争实现光伏覆盖率达到50%;2021年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安装光伏设施作为北京新建大型公共建筑的强制性要求。我国有大量的存量建筑,比如存量厂房、公共机构屋顶等,市场空间可能达到万亿。